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葡萄產業(yè)面臨環(huán)境脅迫、糖酸失衡及花色苷含量下降等挑戰(zhàn),目前亟需培育具有高環(huán)境韌性與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品質葡萄新品種。但是,葡萄傳統(tǒng)育種周期長、效率低,且現有分子標記密度不足制約復雜性狀的精細定位及其在多性狀聚合育種中的應用。因此,復雜性狀的表型高通量精準獲取成為育種瓶頸問題。為加速葡萄品種改良,亟需開發(fā)高精度分子標記和高通量表型獲取工具,以解析環(huán)境韌性和品質性狀遺傳網絡。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梁振昌和代占武團隊開發(fā)出葡萄200K Axiom? SNP芯片。該芯片標記密度達每2.8kb一個SNP,較國際現有芯片分辨率提升10倍。同時,配套開發(fā)的高通量表型平臺通過復合性狀算法實現了多維表型的降維,每秒鐘可獲取單果124個性狀,采集效率較人工測量大幅提高。進一步,科研人員通過三個F1代雜交群體的多組學分析,定位到調控果形的bHLH017基因和抗寒關鍵基因NAC08,并驗證了山葡萄中的VaNAC08基因,通過調控下游棉子糖合成酶VaRFS6的表達,進而調控葡萄細胞的抗寒性。結果表明,該育種體系在性狀分子標記挖掘與候選基因精細定位等方面具有高效性。
該研究為葡萄分子標記育種提供了分子標記庫和高通量表型獲取工具。同時,相關技術有望應用于葡萄新品種選育。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等的支持。
整合高密度芯片與高通量表型實現對葡萄關鍵農藝性狀的遺傳結構精確解析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