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發(fā)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5版》。
該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62717個,其中物種148341個,種下單元14376個。相較2024版,新增6857個物種和496個種下單元,動物界新增4994個物種和470個種下單元,植物界新增458個物種,減少5個種下單元,真菌界新增1405個物種和31個種下單元。
該名錄實現(xiàn)與全球生物物種名錄互通互補,新增竹節(jié)蟲目515個物種及種下單元,進一步推動國際科學數(shù)據(jù)合作;首次收錄蜻蜓和蚯蚓,分別收錄了895個蜻蜓物種及種下單元、405個蚯蚓物種及種下單元,填補了這兩個動物類群的空白。
據(jù)悉,2024年,我國研究團隊在動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領域均取得可喜進展。在動物領域,中國新增脊椎動物132種,蜘蛛目新增309種;在植物領域,新增植物新種284個,新種下類群19個,并重新發(fā)現(xiàn)4個多年未見物種;在微生物領域,中國學者主導發(fā)現(xiàn)占全球48.5%的1723個菌物新種。同時,我國生物物種研究不僅深耕國內(nèi),還積極走出去。自2015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啟動亞洲植物數(shù)字化計劃以來,通過國內(nèi)外專家合作,已搜集整合亞洲48個國家/地區(qū)的植物名錄,出版4本亞洲地區(qū)植物物種編目專著,全面而系統(tǒng)地記錄了亞洲苔蘚植物、北亞與中亞的維管植物,填補了亞洲植物多樣性研究的空缺。
該名錄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牽頭,聯(lián)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
(原載于《光明日報》 2025-05-23 08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